第二十六章 世家-《山河代序》
第(3/3)页
“灰红还记得《先轸子》?”荀氏老者问起,杨行才注意到,一旁的黄灰红也脸色极不自然。老者:“当年你父亲献上《先轸子》残篇,被荀氏收纳,黄氏才真正在汝南立足。后来荀氏助你结丹,让你妹妹进门,送你侄儿去西邑侍读,皆源于此。”
黄灰红闻言起身,对着荀氏方向口诵谢语,大礼参拜,更对这些经书眼热不已。
郡守赶紧将箱子收起。“我来汝南十年,倒不知有这段牵扯。”
黄灰红恭敬禀告:“《先轸子》残篇是家父在北境立功,受信陵君赏赐而来。”
“这话不假。几千年前,先轸子在晋国.....之后三家分晋......魏书最后传至信陵君。”荀氏老者侃侃而谈,“.当年我荀氏也是自晋国起家......先轸子算是我荀氏老祖荀息的徒弟。现在经书归我荀氏,也算物归原主。”
荀氏老祖转而对郡守交待:“你也是世家出身,当知藏经阁的重要,首要在于一个‘藏’字。世人并非都如你我这般温良,这些经书让居心叵测的让去了怎么办?就成了凶徒手中的刀!所以我们藏书,首先要是经书的保护者。”
“二是垄断,就是你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要知道道虚无缥缈,传承最是紧要。每代都有金丹,县豪方能立足;出不了下一个元婴,千年世家也会消亡。这其中的关窍,就在于经书的积累。人无我有,就能立于人先。”
杨行听得津津有味。若豪强和散修的区别是,豪强有扎根的势力,有背后的关系网,那豪强和世家的差距就是,缺少经书传承,缺少子弟培养,也许下一代就没有金丹了。世家则要举全族之力,花上几百年,只为培养下一个元婴。粗俗点就是,元婴就能当世家,金丹只能当豪强。若豪强有了元婴修为,什么经书传尝子弟培养、建立关系网等等,只要有强横实力加悠长生命,这些很难吗?
“三是时机。很多晚辈问过我:为何把经书像宝贝般收着,不给族中子弟人人观看?我跟他们,因为时机不对。筑基丹对结丹无用,结丹的丹药对筑基不合适,经书也一样。看早了,不仅当时理解不了,以后在真正需要时,反而道心难起波澜。”
杨行深以为然。帮助筑基的凝神丹,他炼丹时过早服用了,筑基时药效就大打折扣;助他结丹的《叶祖丹论》,看早了也没有助益。想到这里,他本来打算将魂柱中的《叶祖丹论》留给王喜、宅生结丹时用,看来也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南疆地广人稀,凡族众多,资源有限,所以入道时粗砺挑选,管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为我所用’,最符合道家原义;中原散修、豪强、官府、世家层级分明,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所以要精挑细选,务求人才出自自家,此为儒家要义;西邑以一隅驭下,讲究刑不可知威不可测,所以要令出一门,此为法家真理。”
渐渐的,场中讨论起了各地挑选弟子、培养门饶方式,依旧是荀氏老者主讲,郡守对谈,荀氏少年也偶尔接个几句,黄灰红、杨孝谢争几人完全插不进话。渐渐的,杨行也听不懂了,只是觉得:这老家伙傲虽傲,确实有两把刷子!怪不得能被察举进西邑。
最后才谈起这次的任务。是某地出现宝物,引得散修聚集争夺,正好借这次机会,让荀氏少年参加历练。杨行的任务就是带队夺宝,与各路散修抗衡。
郡守立马跟进:派黄灰红也参与进来,专门保护荀氏少年,夺宝倒在其次。
荀氏老者勉励道:“《春秋》有言,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夺宝当合兵道,奋不顾身。”
杨行想问:经书还讲夺宝?他现在知道世家以经书为尊,此番鼓励用意简单,却显得格调极高。终于忍住了没问,用世家的方式,仅拱了拱手:只接任务,不问西东。
----------
从藏经阁出来,全程未发一言的谢争:“很多事情我不懂,但我想劝你,走多远也别忘了自己的根。”
“我晓得。”杨行静静的看着谢争离去,回想这一路,有深藏不漏的豪强,秉公执法的郡守,深不可测的世家在,即使像曹锥、曹剑这样的愤懑散修再多,像太平道这样的底层势力再广,也无法撼动中原的根基。
这在他面前展示出一条新路来:或许可以融入这样的体制,搏出一番功名,以此为背书,再找机会下南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