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皇权下乡-《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3/3)页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聪明之人,技术的研发,也并非是因为中国人的人种基因出了问题。出了问题的,只不过是一直以来都被捆着双脚,禁锢着思想罢了。

    现在,科举被皇帝陛下以尊崇匠作大院的形式凝固下来,技术清苦的束缚被专利制度与八级工制度的激励释放出来。

    这样的结果之下,苏钢的三个工坊花了重金,一番沉沦之后,终于迅速革新了技术,竟然跟上了京师炼铁厂的步伐。

    钢铁毕竟是沉重的大件,一个在京师,一个在苏州江南,双方在技术差距不大的情况之下,都保持着你追我赶的架势,也都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当然,一旦当哪一家的技术水平大大超越,到了革命性的地步,自然可以跨越物流成本,将对方吞并。

    不过,目前来说,这一点恐怕还会很遥远。

    至少,苏州这里的几家大工坊并不是特别担忧。见识到了技术的威力以后,江南人迅速改变了思路,重金养工,重金科研。江南人杰地灵,识字率都比别的地方高一筹,许多匠人都是识字会学习的,这方面来说,他们甚至比京师还有一点优势。

    当然,匠作大院在京师,天子的信赖也在京师,双方暂时不相上下罢了。

    听着这样的传言,金志达啧啧称奇,经过一场官员选拔考试他已经失去了对抑制商业的心思。很简单,他得对工作负责。

    别以为是在南京考的官员就可以视若钦差大臣,完全是两码事。

    他依旧得去昆山县衙报道,依旧得服从县官的命令,依旧受到考成法的重压。特别是考成法,显然严格约束了金志达想要偷懒的心思。

    昆山县衙一如全国各地的县衙一样,老、破、人多。

    人来人往,办事的人排长了队。

    金志达到了县衙,也不敢耍威风,老实照着规矩排队进去。这是接触未来同事的第一关,他不得不郑重对待。

    不过,一直排队到见到了办事的户房书吏,那边才失笑地说:“这里是户房的办公室,你的事情归县令大老爷直管,大老爷发了话,来了的同僚直接去后衙花厅等候即可。”

    说完,就有人引着金志达去了后衙。

    不过,户房对金志达的印象显然不错。

    不少秀才都是颇为倨傲的,有些更是不满意一个小小的从九品官,对小吏更是全然不尊重。若非他们已经是“风尘俗吏”,定然要来一个人参公鸡。

    “听闻大老爷目前正在问着经济发展的事情呢,一会儿金主事可以多多准备。”路上,引路的小吏多说了一句话。

    “多谢兄台,敢问同僚尊姓大名?”金志达暗道好运,脸上更是客气:“你我今后都是同僚,还请让在下结识一番。”

    他初来咋到,想要将本职工作做好,定然需要本地土著帮衬。眼前这小吏释放善意,他自然要牢牢抓住。

    “不敢,免贵姓张,张书同。我一直想寻个先生教我文章,只是苦求无果,今日先金主事气度,心生倾慕,若先生不嫌弃,往后书同正想多多来往。”张书同大喜。

    两人记下名字,随后到了后衙的花厅。

    这里已经有约莫七八个人等着了。

    见来了新人,自然又是一番聊天。张书同留下了自己的住址,约了明日的晚餐,随后离去。这里不是他交际的圈子。

    因为,在场都是到任的税务主事。

    金志达来得最晚,也是最巧,刚好县令要集体送任,据闻还要考察一番。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