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谢慎轻叩了叩手指道:“现在大致有两个办法。其一是重新挖一条新渠,连接大运河。其二是清挖淤泥,疏通河道。” 顾鼎臣恭敬道:“小阁老倾向于哪一种?” 谢慎苦笑道:“其实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对财力物力的要求极高。” 这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干的好了别人会说你是应该的。干的不好立刻会有人跳出来攻讦,说你是糟蹋国库存银。 实际上隋唐大运河到了明朝运力已经大大降低。山东至北京段是重新挖的新渠。 可即便如此,刚过了一百年河道便又是被淤泥垫高,通航能力大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阶段。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运河是人工河,河水流速太慢,淤泥容易沉积。所以每到一段时间便需要人工进行清淤,要不就得重新挖一条河道代替原本的。 挖河道肯定耗资巨大,但能维持的时间长,至少一百年内没有问题。 而挖淤泥收效快,可没准十年二十年又得犯老毛病。 “这件事还得看陛下的意思,吾辈也只是将利弊陈给陛下而已。” 朱厚照的意志在此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没有皇帝的支持运河不不管是重挖还是清淤都不可能完成。 “嗯,自该如此。”顾鼎臣也认为先将奏疏陈报给天子最稳妥。 明代大运河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漕运主要是将江南湖广的粮食运到北面,如果走陆路损耗太大,走水运则相对好些。 在更好的运输方式出现前,大运河的地位都不会改变。 谢慎希望将来有一天大明不再依赖运河,那就证明运输方式上有了革新。 有了匠作学院,他相信这一天终会来临。 ...... ...... 内阁将难题抛给了正德帝,这让朱厚照头疼不已。 他已经习惯了内阁帮他处理政务,突然间要他乾纲独断还真是有些不适应。何况一上来就丢给他这么大难题,没有缓冲啊。 开挖运河这种事情绝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一旦处理不当将引起极大的民怨甚至爆发骚乱。 正德初年就已经发生过农民起义,这让朱厚照心有余悸,一直谨小慎微生怕再激起民怨。 背负双手在殿内踱了数步,朱厚照还是不能决断,懊恼之下连叹数声。 见天子这幅愁苦模样,张永小心翼翼的说道:“既然陛下也为难,不妨叫九卿廷议看看。” 朱厚照眼前一亮。 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内阁也一时给不出答案,多问问意见总是好的。 张永遂前去外朝传口谕了。 六部尚书、通政使、都御史、大理寺卿等九位重要朝臣遂聚集在一起讨论,运河之事本就是很难讨论出个所以然的,加之九卿都急着表现自己,难免出现意见不一致,好在九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懂得克制情绪,最多便是负气不语,并没有出现拳脚相向的尴尬情况。 整整一天过去,支持清淤的人占了上风,张永遂回到豹房向天子奏报--九卿主张对运河清淤。 这也和朱厚照的意见不谋而合。 他确实不太敢在这个时间下旨重新开挖运河。一旦挖掘新运河,国库甚至内帑的银钱全搭进去都不一定够。最重要的是开挖运河需要征发大量的徭役,这可是会引发民怨的。 朱厚照虽然贵为天子,但也是怕生变的。 唐太宗不是说过吗,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假使一个皇帝作出有违民心的举动,肯定会引发危机的。 朱厚照长长吐出一口气,朝张永摆手道:“还等什么,把旨意传到内阁去吧。” ...... ...... 张永到内阁宣旨时适逢内阁三巨头都在。 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沉吟了良久才问道:“陛下英明,不过即便是清淤河道也要征发徭役,是只征发河北布政司的还是连带山东也要征发?” “这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