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山东布政司出了如此多的问题,虽然已经处置完毕,但封禅事宜却是得暂且搁置了。 朱厚照的脸皮到底没有厚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在这个节骨眼上封禅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年轻的皇帝认识到他治下的大明朝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所谓四海靖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概是臣下们编出来哄他开心的。至于那连绵不断接连出现的祥瑞,更是臣子们投其所好炮制出来的。 百姓们仍然有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遇到灾年连朝廷赈灾的粮食怕是都吃不到。 帝国广厦虽然十分高大,但内部的砖瓦却已经发生了松动,如果不加以修缮恐怕有轰然倒塌的危险。 朱厚照自践祚以来,在谢慎的辅佐下也算尽到了帝王的职责,看到这个局面他感到十分悲伤,甚至有些羞愧。 先生们总叫他读史书,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读史的意义。 读史的目的不是回顾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情,而是为了明得失,知兴替,并加以规避,让惨剧不再重现。 就好比山东官场的这些事情,在历史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要对所有事情负责,只是有些责任作为天子是必须抗在肩上的,这些责任并不是内阁辅臣担当的起的。 虽然朱厚照不打算立刻封禅,但既然来了山东,不登一登这东岳泰山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天子要登泰山,准备工作自然要做足。 锦衣卫前一天便前去踩点,将登山途中所有需要经过的地方一一走了一遭,确保万无一失。 之后便是封山了。 泰山作为东岳名山,其上寺庙道馆无数,前来参拜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 如果任由这些信徒往来,对天子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皇帝陛下此行虽然不是封禅,但也不能让普通百姓随意接近。 除了寺庙、道馆里的僧人、道士,以及一些药农、猎户,所有的闲杂人等都被清退下山。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天子终于开始登山了。 锦衣卫前后护佑,臣子王公随侍在侧,看阵势倒真不比封禅来的差。 行到半山腰时,朱厚照口渴难耐,伴驾的太监张永立刻拿来一只玉制杯子倒了水送到天子口边。 谁知朱厚照摆了摆手道:“既然来了泰山,怎么也得喝山泉水。都说山泉清冽,朕必须得尝尝。张永,快去给朕打一些来。” 张永哭丧着脸道:“皇爷,您可是真命天子,喝什么泉水啊。泉水凉,别激到了脾胃。” 朱厚照瞪了他一眼道:“朕喝什么水什么时候还要你个奴婢过问了?速速去打水来,不然小心朕叫人打你板子。” 张永无奈,只得朝谢慎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谢慎笑声道:“陛下都降旨了,你还犹豫什么。泉水清冽,山里的猎户、药农都是直接饮用的,不必担心。” 这个年代又没有工业污染,不必担心水质问题,不然谢慎还真不敢让朱厚照直接饮用泉水。 这又不是玩闯关游戏,可没有存档再来一次的机会,万一朱厚照真的挂了,可就难办了。 张永嘴角抽了抽,只得垂头丧气的前去取水了。 青山绿水间朱厚照的心情显然不错,他点了点山峦间浮起的云雾感慨道:“先生看看,朕的大明如此壮美。总是窝在京师,哪里能看到如此美景。” 谢慎不禁心疼起朱厚照来。 大明的皇帝大多是圈养,从继位便一直待在京师。朱厚照的父皇弘治皇帝便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是放荡不羁的朱厚照,这辈子也就出过三次远门。一次是北巡九边,一次是南巡江南,还有一次便是这泰山之行了。 可以说这三次出门都不算顺利。 北巡的时候赶上小王子巴图孟克不安分,想要攻打宣府。南巡的时候赶上了宁王叛乱。这次泰山之行也没有能够封禅成,还惹了一肚子的气。 要说朱厚照沮丧,谢慎是能够理解的。 普通人休个假还不容易呢,何况天子乎。 一共出了三趟远门全遇到糟心事,朱厚照是不是命中有劫啊。 不得不说朱厚照的心理调节能力很不错,遇到事情也没有着急上火,更没有影响游玩的心情。 “陛下说的是,常出来走走也是好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 谢慎应承道:“何况这天下都是陛下的,陛下不来看看岂不是太可惜了。” “哈哈,先生真的是有趣。” 朱厚照哈哈大笑道:“要是换了其他腐儒肯定给朕顶回去,也就是先生会这么说。” 稍顿了顿,朱厚照的面容变得严肃起来:“有时候朕也在想要是再过几百年,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