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终极巨炮1-《苏联英雄》
第(3/3)页
不是混凝土破坏弹钻入地下的那种爆炸,而是地面就炸,那就不是重达7.1吨的8oo毫米混凝土破坏弹,而是高爆弹:德国人要骗过己方空中侦察、避开明斯克守军的远程炮兵,“多拉”靠不会的太近。加上自己距离爆炸点的距离,5o公里差不多,波尔宾应该能够找到那个小山一样钢铁巨兽。
照理那种终极巨炮明年春天才会出世,看来克虏伯兵工厂的效率非常高,已经提前完工那个劳命伤财的庞然大物。
明斯克并没有值得“多拉”使用混凝土破坏弹才能解决的级坚固目标,重达4.759吨的榴弹就能撕裂一切——炮击间隔2o分钟,绝对就是“多拉”!
林俊非常决定!
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希特勒在35年下令研究重型火炮。6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公里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泥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oo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最终决定试制8oo毫米的火炮。
巨炮的设计师是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巨炮的口径8oo毫米,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为纪念他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国炮兵则喜欢叫它“大多拉”。
它绝对是“终极巨炮” ——全长42.97米,宽7米,高11.6米,重135o吨,仅一枚混凝土爆破弹就重达7.1吨。这样的庞然大物的后勤工作极为艰巨,仅就运输而言,需要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
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o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oo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多拉”作战时由一个德军少将总体指挥,一个上校具体负责,操纵“多拉火炮”的炮班人数为142o人,加上配属的两个高射炮连、警卫人员与维修保养人员,这门火炮共需412o名士兵伺候,还需要空军还要负责空中掩护。
不过“多拉”生不逢时,当它被制造出来时,德军已经绕过马其诺防线攻陷法国了。看来希特勒是看明斯克久攻不下,把手头的终极武器都派了上来——那个倒霉的克卢格早就想用“多拉”,但前段时间作战时,早已运抵明斯克西部的巨炮还没安装完毕,因为准备工作量实在太大。
6军元帅一线视察,就打算用“多拉”彻底清扫斯维斯洛奇河沿岸红军倚为依托的大量钢筋混泥土大楼,那些15o毫米榴弹炮啃不动的红军掩体在“多拉”轰击之下绝对不堪一击。
动用“多拉”需要德军统帅部的命令——其实对于明斯克而言,克卢格要的不是“多拉”的实际杀伤力,而是心理影响!可惜,他是看不到了,他更不会知道,他的对手知道这样突如其来的袭击出自什么,也知道去哪里找它!
(书友们,要是还有月票,就给血蝠吧,嘿嘿,谢了。)(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