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苏联英雄》
第(3/3)页
“米哈伊尔-伊里奇,今天我不是和你来做斗争的,作为一名让我可以说佩服的坦克设计师,我这里有个问题需要你一同来解决。”
科金的话让人更不明白了。
“你也上来,我在这里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对争斗的事,科金突然又不说了,伸出手把老对手也拉上了坦克。
“在这,你有什么想法?”
科金在边上一脸神秘的微笑,而科什金顺着他指的地方看过去,眉头都皱到了一块,不过就一会功夫,他抬起了头。
科什金伸出手,“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这是为我们这么些年来的较劲做个了结,今天我不得不承认,你是位高尚的同志!”
话说得非常郑重:刚才他观察了那个地方一会后,明白了科金为什么会说那几句不着边际的话:新生事物的诞生有时候是非常偶然的,有时候偶然的现能改变很多!
如果科金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现他可以自己藏着研究,基洛夫工厂的技术力量足够了——但科金这次没有那样做,而是同科什金分享自己的现,显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而不是自己的荣誉和业界里的地位。
偶然现,就像榴弹射器的明:从技术而言早就能够造出来,但就是一直以来没人想到!
对于坦克专家而言,小小的现也许就能变成一场技术革命!
来列宁格勒之前,科什金就被告知那种缴获的德国重型坦克有56吨重,装甲厚!不用说,那样的重量会有强的防护力,但估计也会让行动装置不堪重负,这机动性或许跑得快,但耗油量一定惊人,行程有限。
防护、机动性、火力三项就像个互相永不停歇较劲的三胞胎,设计师想设计出一种好坦克,这三项就是第一道坎!
平衡还是突出,这是需要斤斤计较、再三思考和决定的。对手火力越来越强,这是坦克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想生存,那就要有可靠的防护。
一直以来,为了增加坦克的防御能力,设计师们是不断通过增加装甲厚度解决问题——后来出现了倾斜装甲,用几何的方式相对增加装甲厚度,T34那优秀的防弹外形就是倾斜装甲在坦克工业中的一个巨大成功!
科什金设计的T34综合性能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坦克中最好的:想赢得战争,那就去指挥铺天盖地的T34吧!它不是用来进行坦克之间一对一的决斗的,而是为战争而生!但T34也面临着面对德军大口径反坦克火力防御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将来苏联坦克工业如何走向,面对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威胁,难道不断增加装甲厚度去解决?!
将来呢?等对手的坦克炮口径越来越大,那装甲板设计得越来越厚吗?
所有坦克设计师都明白那会是个死胡同,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坦克重量会出现几何数字的增长,直到根本跑不动!
如果单是老路线的甲弹之争——穿甲弹对钢板,这个死胡同的出现还会稍微晚些,至少不是一下子无计可施。
但破甲弹的出现,导致实战中T34根本挡不住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火箭弹的攻击,连“斯大林型”有时候也不行——红军坦克部队装备的聚能破甲弹从理论上能击穿自己所有的坦克前装甲!
近三倍的破甲厚度,而一直沉溺于改进破甲弹性能的那些工程师认为,3倍于口径只是破甲弹设计的初创阶段,距离其技术顶点还远得很!等到聚能破甲弹的工艺趋于成熟,破甲弹高温金属射流至少能击穿8倍于炮弹口径的均质装甲板!
1o5毫米的破甲弹在将来某一天能击穿8oo毫米厚的钢装甲?!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能挡住这样攻击的坦克的装甲该要有多厚才行?!破甲弹的工艺成熟有可能让“甲弹之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设计师们也会对此一筹莫展!
用几何的方式计算,要具有坦克前部相当于厚度8oo毫米钢装甲的坦克会有多重?估计没什么动机能让它跑起来!
科金的现似乎为将来解决那个死结出现了一线曙光——这辆坦克炮盾上有一个被火箭弹击穿的痕迹,但后边的炮塔本身装甲上只留下了小小的烧灼痕迹!
“间隙!是间隙!”科什金已经抓住了脑子里的那一丝灵感:空间间隙打乱了金属流的连贯性,让它对于后边的主装甲无能为力!
“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如果有一种坦克的装甲就像个大馅饼,装甲板分成几层,外边的薄些,后边的厚一些,这破甲弹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科金一脸“你也明白”的表情,说:“不仅仅是对破甲弹,对穿甲弹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已经做了几次试验,把一层3o毫米厚的钢板竖在前边,后边隔开一段距离安放了一块5o毫米厚度钢板,测试结果是防弹效果远远大于一层8o毫米装甲板。”
“当然,这中间的空间不能太大,我们不是气球设计师。”
这下听懂的众人都笑了:这空隙当然是越大越好,但太大了不是坦克成员没地方挤,就是坦克外形越来越大——这得取个最合理的中间值。
科什金还有点灵感:“空隙引起金属射流的不稳定,对于穿甲弹也是相同道理,弹丸在击穿第一层钢板后,运动轨迹已经不稳定,只要角度生变化就会减弱其穿甲能力。如果我们在两层装甲中间加点什么东西,那会出现什么效果?”
科金这几天都被自己的新现套在思维的框框里,除了要拿出虎式坦克的性能参数、给部队以应对的战术之外,计算、计算;试验、再试验都围绕着装甲之间空隙的大小、两层装甲采取何种最坚固完善的固定方式在进行。
现在科什金的话就像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米哈伊尔-伊里奇,我记得普伦雅科夫元帅在一次克里姆林宫聚餐时提到过,陶瓷有时比钢铁还有用。”
科什金连忙问:“你说说?”
“分散冲击力。那次布琼尼元帅前边的一个盘子掉到了地板上碎了,普伦雅科夫元帅拿起一片碎瓷片说陶瓷很硬、看似很脆,但如果工艺合理,薄薄的陶瓷片都能挡住子弹。”
“布琼尼元帅不信,普伦雅科夫元帅就说到了冲击力分散的概念。”
“冲击力分散,如果在空隙中间加入某种陶瓷,当然要最能分散冲击力的陶瓷,效果有可能比任何金属材料都要好!”
科金没说那次布琼尼元帅喝醉了,差点把餐桌当作他的跑马场:碎的盘子也不是一个,而是一堆!
“这说明我们的思维不需要沉溺于某个固定的思维,老和钢铁打交道,谁能想到陶瓷有分散冲击力的能力呢?”科什金说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不过,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这项技术哈尔科夫还用不着,T34这会无法使用间隙装甲的构思,不然我们就是惹大麻烦了。”科什金说话的时候敲了敲坦克炮塔,“就像它,技术高,不过法西斯能造多少?”
都是专家中的专家,不说科金,科什金刚才在车间里那一会功夫,就现这种虎式坦克制造工艺极端优良、复杂,这生产成本和工时绝对少不了!
这钢材都是最好的合金钢,德国制造高质量装甲合金钢需要的有色金属就有限,工艺复杂了,这产量就上不去!(事实就是如此,虎式坦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它非常高的生产成本和大量工时!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9234辆的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oooo 辆的苏联T-34系列坦克,虎式坦克就1355辆的产量,虎王更是只有5oo辆的生产总量。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就是同自己的三号和四号比较也是一样: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四号号坦克的两倍,三号突击炮的四倍!)
要是科什金和科金两人都把坦克防护的设计思维转到新现的“间隙装甲”上,而红军坦克也那样造,这产量就会是个噩梦!
T34靠的是简单、可靠、管用加数量优势,而不是高技术,“T34技术还是不能追求高指标,不过你倒是可以花点时间在新式装甲上。”
科金主管着重型坦克设计,高技术都用在他这了。
听到科什金的话,科金也是摇摇头:“任务太紧了,上头不断有增加生产指标的命令下来。斯大林型的制造数量一直就是上不去,没法和哈尔科夫相比,不过自行突击炮倒是有新动作,我们已经完成1oo毫米反坦克炮和你设计的T34车体的结合,生产线也已经高运转。
我们做了实验,用海军炮改进而来的1oo毫米反坦克炮使用钝头穿甲弹对虎式坦克有不错的毁伤能力,如果使用钨合金弹芯高穿甲弹效果更好。”
1o5毫米坦克炮生产能力上不去,它太精密了,科金只能选择次一等的1oo毫米坦克炮。
“走,去看看那个靶子。”
这次是步行,走了几百米,那辆虎式坦克千疮百孔:不过这百孔有点水分,基本都在两侧和坦克后部,炮塔正前方和前部车体上被穿甲弹击中后留下的凹坑是不少,但击穿的弹孔不多。
“我们老式的用76.2毫米F-34型坦克炮的T-34使用钝头穿甲弹,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虎式的前装甲,1oo米至2oo米只能击穿处它的侧面装甲。但如果使用高钨合金弹芯穿甲弹,可以在中距离,大约6oo至7oo米内击穿其侧面,对于车体正面,高穿甲弹要靠近至2oo米之内才有百分之五十的击穿概率。
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使用钝头穿甲弹最近能在8oo米击穿虎式坦克的车体正面,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那还得近些。对于炮塔正面,最佳的情况下也要靠近至5oo米以内,不过零距离也无法击穿它的防盾。”
虎式的那个防盾大得可以,也就是说85毫米穿甲弹命中它的炮塔正面无效!
“如果使用新式高穿甲弹,85毫米坦克炮可以最近在12oo米距离上击穿它的上装甲,在6oo米击穿炮盾装甲,但对后边的炮塔主装甲就无能为力了。”
听到科金的话,科什金文:“它的坦克炮对T34-85的摧毁距离是多少?”
“至少两公里!”
真是个坏消息!当做靶子的T34空壳就在不远的地方呆着呢!(未完待续。)
第(3/3)页